时间:2023-06-15 03:46:41 | 浏览:6
黄鹤楼位于武昌的蛇山之巅,它不仅是武汉市最著名的地标建筑,也是湖北人自矜自夸的资本。然而这座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天下名楼,在历史上有记载的兴毁就达十余次。为什么黄鹤楼多次被毁?被毁后人们仍然锲而不舍地一次次重修?
究其原因,还得从黄鹤楼的建立说起。
▲今天的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之巅,登高极目,江和城尽收眼底。供图/图虫创意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在长江中游流域争斗激烈。赤壁之战后,统一了北方的曹操、占据江东吴富庶之地的孙权和控制天府之国的刘备各自占据了湖北的一部分,处于战略要冲位置的夏口(今武昌)成为三方争夺的目标。
夏口位于长江和汉江的交汇之处,倚山控水,是东西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冲之地,在以马和船为交通工具的冷兵器时代,控制了夏口也就控制了战争的制高点,因此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形盛地。
▲长江、汉江交汇处船来船往,便利的航运,让武汉三镇愈加繁荣。摄影/肖森炜
公元223年,为了防备魏军进犯东吴,吴主孙权下令在汉江和长江交汇处,长江南岸建立军事城堡——夏口城,并在城墙西南角的黄鹄矶上建立了瞭望角楼,即黄鹤楼。
黄鹄矶地势险要,古人这样评价:“山之西有矶,起于江中,石立如植,激水逆行恒数里,于行尤为险。”临河而立,地势陡峭,再加上湍急的河流,让黄鹤矶立于易守难攻的地位。黄鹄矶上的黄鹤楼,凭借着这样的山势形便,站高望远,被用于观察江面的船只和对方军营的动向,也可以居高指挥水军作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地位。
▲黄鹤楼最初是因军事之用而建,凭借着山势形便,站高望远观察敌情。沧海桑田,今天的黄鹤楼很好地融入了当地生活,成为一座极具文化意义的建筑。供图/图虫创意
战事平定后,夏口的经济开始发展起来。长江与汉江水给夏口带来了大批的商船,人口多了起来,集市搭起来了,民房盖起来了,城墙基下天长日久踩出一条长街,今天的武昌城初具雏形。
到了隋唐时期,武昌已经成为了长江上的重要港口,人口来往密集,商业繁荣。再加上唐代游冶文化的兴盛,黄鹤楼在前代的基础上得以扩建,其功能也不再是一座军事望楼,成为了“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游乐宴饮之所。
▲凭栏倚户,观潮听涛,唐代黄鹤楼是文人骚客最喜欢的聚酒酬唱之所。穿越时空,今天登上黄鹤楼,遥想古今,时空悠然,也别有一番趣味。供图/图虫创意
临高台而极目,临江而建的黄鹤楼成了绝佳的观景地,登高望远,茫茫荆楚地,滚滚东逝水,天地之间尽收眼底。黄鹤楼凭借着地望特色,吸引着骚人墨客来此,对景兴怀,或体味清风明月,叹江山永在;或遥领园野壮阔,抒请缨报国之志。黄鹤楼声名开始远播。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一首《题黄鹤楼》更是让黄鹤楼名扬天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崔颢之后,李白也到这里“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来,又有白居易、杜牧、李商隐、苏轼、陆游……众多文人骚客来到这里,或观潮听涛,怡神清兴,或聚酒酬唱,遥吟彼和。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咏黄鹤楼诗词有千余首,楹联近千副,文赋过百篇。一座因军事而生的江边高楼经文化的浸润变得风华雅韵起来。
▲时空悠悠,关于黄鹤楼的风华雅韵,尽可在书中觅得。供图/图虫创意
因军事而生,因文化而兴的黄鹤楼,在千年的时光中屡建屡毁,且多兴于天下太平之世,常毁于战乱动荡之时。
究其原因,首先与黄鹤楼的地理位置有关。在古代,长江是天然的屏障,不管是北方的势力还是南方的势力,想要争雄争霸、统一各国都是以长江为主要突破口。且黄鹤楼所在的武昌经济繁荣,粮食充足,是各方力量都想争夺的地方。因此在战争中,位于长江之畔的黄鹤楼可谓首当其冲。
▲从清代《湖北武汉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武汉的繁荣,长江西来,蜿蜒曲折,商船往来其间,城镇欣欣向荣。绘制/海云垒画馆
在宋金激烈交战时期,作为据险守坚的黄鹤楼是宋、金两国争夺的战略要地,被毁于战火中。元末时期武昌战乱,处于战争中心的黄鹤楼再一次被毁。明末农民起义,张献忠攻破武昌,在撤离时烧毁了黄鹤楼……
其次,与黄鹤楼是木结构的建筑有关。中国古代的黄鹤楼都是以木为建筑材料,木结构的黄鹤楼美轮美奂,但这也是它的致命弱点。古代避雷技术的缺乏、蓄意或无意的火灾,以及风雨侵蚀、虫蛀等,脆弱的木构楼阁再如何精美也抵不住被毁的噩运。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黄鹤楼遭到雷击,毁于雷电引起的火灾。后来重建,嘉靖四十五(1566年)年又毁于雷火……而在清代,黄鹤楼也多次毁于火灾与雷电。清光绪十年(1884年),武昌城墙根下一家作坊发生火灾,清同治年间重建的黄鹤楼(俗称“同治楼”)焚毁于旦夕之间。从此黄鹄矶上再无黄鹤楼。
从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被毁,到1985年当代黄鹤楼重建开放,武汉在这101年间并无黄鹤楼。
▲清代光绪年间刊行的《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同治楼被焚场景的画作。
有趣的是,人们割舍不下黄鹤楼,将一座“奥略楼”作为黄鹤楼,做了47年的“替身”。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晚清名臣张之洞在北京升任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纪念他在湖北的政绩,他的湖北旧部集资在黄鹄矶黄鹤楼故址附近兴建了奥略楼。
奥略楼风格、气势和前代黄鹤楼不同,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开始习惯以奥略楼替代黄鹤楼。武汉三镇世代相传的黄鹤楼情结在没有黄鹤楼的百年时光里有意或无意执拗地坚持着。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黄鹄矶承托大桥桥头。当年很多人以为黄鹄矶上的黄鹤楼被毁掉了,后来才弄清楚毁掉的是奥略楼。
▲民国时期,照相馆在奥略楼旁拍摄的游客照上几乎都会标注“黄鹤楼”,以此来招揽生意。
纵观各代历史,黄鹤楼屡毁屡兴,是什么力量促使着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重修黄鹤楼?方志专家王葆心在《重修武昌黄鹤楼募资启》中道:“盖兹楼之一兴一废,而国家之兴败、人心之悲愉系焉。”也许这正是黄鹤楼屡次被毁,人们又坚持不懈屡次重建的原因。黄鹤楼早已远超出楼阁这一建筑物的意义,而是与历史的更替、国家之兴亡、人心之悲欢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同治楼”是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也是最后一座纯木结构的黄鹤楼,1884年毁于一家作坊失火引起的火灾中。
随着历朝历代的一次次重建,再加上黄鹤楼功能的变化,黄鹤楼在形制上不断变迁,可谓各代“神形各异”。
早期黄鹤楼是瞭望角楼,这时期黄鹤楼作为军事之用,建楼以高瞻远眺为目的,并不追求水平方向的展开。唐代黄鹤楼作为风景名胜,虽然没有图画传世,无法看到黄鹤楼的形态,但是从唐人写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耸构巍峨”、“重檐翼舒”、“俯拍云烟”的高耸重楼景象。
到了宋、元时期,黄鹤楼主要作为休闲活动场所,此处宴宾应该是极高规格的接待,内部空间的宽敞成为基本需求。从宋代的界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建在高台之上的黄鹤楼,四周雕栏围绕,主楼高二层,顶部十字脊歇山顶,周围画廊凉亭,十分壮观。元代黄鹤楼规模与宋代相比有所扩大,周围的建筑增加,栽植了许多林木,似一个园林。
▲从宋代界画《黄鹤楼》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此时的黄鹤楼为多重庭院形式,四周雕栏围绕,画廊凉亭十分壮观。供图/武汉市黄鹤楼公园管理处
明代,锦衣卫千户、宫廷画师安正文所绘的界画《黄鹤楼图》精确的还原了当时黄鹤楼的景象:两层的主楼依然挺拔,重檐歇山顶旁加了两个小歇山顶,与主楼相配的附楼也有相当大的变化。
而明末至清代,由于战乱,黄鹤楼的功能趋于多元,既作为瞭望守城的城楼,也能登高望远观景。所以这一时期,黄鹤楼的形态又变为了“状如笋立、甚耸秀”的三层塔式楼阁。这一变化我们从明末清初的《江汉揽胜图》中可以窥见:两层变成三层,重檐歇山顶变八面攒尖顶,形制也变为了塔式楼阁。
从明末清初的《江汉揽胜图》中可以看到,黄鹤楼由庭院形式变为了三层塔式楼阁。
今天的黄鹤楼乃1985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并在原同治楼三层塔式楼阁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层,一共5层,总高度51.4米,为历代最高。新楼采用仿古样式,楼体则是用现代建筑材料建造:主体由钢筋混凝土筑成,门窗为钢铁铸造,楼顶上覆琉璃瓦,金碧辉煌,朱彩灿烂。
与昔日黄鹤楼临江而立相比,今天的楼和江已被现代化的闹市隔离开来。黄鹤楼原址承托了长江大桥桥头,新建的黄鹤楼较原址后缩了1000米,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楼和江的分隔。
历经千年风云,阅尽楚天兴衰。至今仍巍然屹立的黄鹤楼,在人们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早已不仅是一客观的建筑实体,更是以建筑实体为载体的文化坐标。
在这个地方不仅有一座客观存在的黄鹤楼,同时还有一座在人们心理图景中的黄鹤楼。供图/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黄鹤虽已去 名楼竞风流[J].邓莹辉.中国三峡期刊.2020(02)
·今昔黄鹤楼 屡毁屡兴 千载犹存[J].胡榴明.中国国家地理繁体版.2020(07)
·黄鹤楼的历史演变与旅游开发[D].李明晨.华中师范大学.2009(04)
·黄鹤楼志[M].冯天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头号周刊#抄书打卡第九十一天今天是我抄书打卡的第九十一天,要分享的内容是抄写了唐诗三百首中,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黄鹤楼唐代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
极目新闻记者 赵贝 刘远方实习生 卫萌5月30日上午,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的外宾,来到黄鹤楼景区游览,舞龙舞狮、古风古曲、太极拳等精彩表演和京剧脸谱、皮影戏等传统文化展示,收获外
最近由于一直在发布与武汉相关的图文,因而头条给我推送了不少与武汉有关的各方面资讯,其中,有这么一些帖子颇有意思。每当有外地游客要来武汉玩的时候,评论区有一堆武汉网友不推荐黄鹤楼,更是提醒不要花冤枉钱登黄鹤楼。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黄鹤楼,作为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面对鹦鹉洲,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是武汉市3个5A景点之一,也是武汉最负盛名的5A景点,崔颢、李白等一大批著名诗人在此留下了诗歌,但是有一个现象很奇怪,今天的人去黄鹤楼却频频吐槽,认为黄鹤楼不过如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多年前,驻防武昌的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字字铿锵,唱的是收复之梦今天,武汉岳飞相关的遗迹主要在武昌蛇山上的黄鹤楼公园包括:岳武穆遗像亭、岳武穆铜像刻有《满江红》的岳飞青石浮雕岳飞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屹立于武汉武昌区蛇山之巅,是武汉标志性建筑之一。从当年的军事楼变成后来的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在唐朝时期深受文人墨客的欢
相信各位诗词爱好者,对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都非常的熟悉。大家无不被作者独特的“上帝视角”,和跌宕起伏的情感所征服。 然而,关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至今在毛泽东诗词研究者群体中仍存在着一些争议。其中分歧比较大的是,当时毛泽东在写《菩
长江日报7月14日讯 不仅崔颢的《黄鹤楼》千古流传,还有很多诗人都登上过黄鹤楼吟诗,和黄鹤楼有关的诗词到底有多少?我们替您问了最近出炉的《黄鹤楼志(2019年版)》的作者们,他们这么回答……崔颢成名,原来和李白脱不了干系黄鹤楼位于长江南岸的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始建于公元223年,后成为“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有近1800年历史。黄鹤楼因诗成名,“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代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被推为“唐人七律之首”,成为咏楼绝唱。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
极目新闻记者 姚岗视频剪辑 姚岗 重播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前两天在武汉参访,登临黄鹤楼,俯瞰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仅是他,到武汉来旅游的国内外游客,都会把登临黄鹤楼作为武汉之旅的首选。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现在的黄鹤楼是上世纪1985年建成的,古代的最后一座黄鹤楼是公元188
关于纸雕纸雕起源于中国汉代,古老的纸雕艺术主要孕育在民间艺术土壤中,发展缓慢却从未间断,形态虽无变化万千,却不失创新精神。其中民间韵味浓厚的纸雕彩灯在借鉴宫灯艺术造型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纸雕艺术的经典篇章。纸坊纸雕传统技艺主要是在武汉市江夏
大江大湖大武汉,武汉被称为“百湖之城”,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穿城而过。对于河湖众多的武汉来说,江湖之上的桥梁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有“桥梁博物馆”之美誉。我国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就在武汉,线路全长1670米,主桥全长1156米,是武汉第一座公铁
前言崔颢《黄鹤楼》这首半古半律的七律模仿了初唐沈佺期,因此连用”黄鹤“,至于为什么不避忌,需要从沈佺期那里找原因,与崔颢无关。李白的《鹦鹉洲》是同样的写法,至于是模仿的谁就不好说了。如果问有没有更好的?写黄鹤楼的七言律诗多不胜举,恨不能所有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关于黄鹤楼有不少古代诗文流传下来。最出名的莫过于崔颢写的《黄鹤楼诗》:昔⼈已乘⻩鹤去,此地空余⻩鹤楼。⻩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黄鹤楼因为“黄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