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04:59:35 | 浏览:5
#文化影响力##头号周刊##头条读书院#
心中的黄鹤楼
程更新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走南闯北,对我国的名胜古迹见得真不少。而要说最熟悉、最钟情的要数两处,一是北京的故宫,二是武汉的黄鹤楼。
北京是我工作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地方,称得上是第二故乡,几十年里,去过故宫多少回已经说不清了;而对黄鹤楼,我的亲近感更甚,它离我的家乡嘉鱼县不过五六十公里,这里寄托着我的一片乡情。
说起黄鹤楼,人们往往很自然就联想到崔颢那首著名的诗。但我小时候是处于特殊年代,对黄鹤楼的关注首先出于毛主席的词《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主席的这首词写于1927年大革命处于低潮时,蒋介石背叛革命,向革命者举起了屠刀;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革命前景一片渺茫。毛泽东来到武汉,忧心忡忡地登上黄鹤楼遗址,放眼滚滚东流的长江,感慨万千。他心绪沉重地思考着眼前的困难,同时也激起了革命必胜的信心,随性赋词一首,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一腔革命豪情。
像许多热血少年一样,我无比崇拜毛主席,不知多少次来到毛主席当年赋诗的地方,面对长江,一遍又一遍地背诵伟人的诗章。后来参军了,离乡了,每次回家,几乎都会故地重游,抚今追昔,思绪绵绵。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公元223年。最初建楼的目的是东吴为了防御蜀汉的来犯,用来观察敌情。此后的1800年历史上,因战乱频仍等原因,黄鹤楼屡毁屡建,屡建屡毁,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年间的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早在晋灭东吴三国归于一统后,黄鹤楼就失去军事功能。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黄鹤楼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鉴于黄鹤楼废建兴衰的经历,后人对此楼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从三国时期初建,到清代最后一次被毁,黄鹤楼的位置都是在武昌蛇山西段临近长江边的黄鹄矶上。江边从西向东有一连串的山脊,宛如巨龙逐波,据说这是武汉的地理龙脉,黄鹤楼就位于巨龙的腰际。骑龙倚天,乘势而为,黄鹤楼选址于此似乎蕴含着某种玄机。
1955年,为了贯通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开始修建。武汉地势平坦,长江流经武汉时江面宽度达到3000至5000米,唯独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的江面仅仅只有1100多米,正所谓“龟蛇锁大江”。在此处修桥是最佳方案。不过,南岸的武昌桥头就不得不占据黄鹤楼故址。1957年大桥建成,武昌桥头堡下修建了一个平台,平台上竖着一座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纪念碑,这里正是黄鹤楼原址。而我们少年时代凭吊黄鹤楼,就主要是在这个平台处。
1981年,武汉市决定重建黄鹤楼,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新址虽然离江面远了一点,但地势高,地盘大,景观也多,自然比旧楼气派。
重建的黄鹤楼1985年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改建,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端,它既保留了古楼的特色,又展现了新的雄姿和气势,蔚为壮观。站在黄鹤楼上,滚滚长江,武汉三镇,尽收眼底,气宇非凡。
1986年6月,黄鹤楼公园正式开园。公园里以主楼为核心,先后建成和恢复的景点有白云阁、落梅轩、岳飞功德坊、毛泽东词亭、搁笔亭、宝铜顶、诗碑廊、百松园、梅园等60多处,形成了四大景区,集观光、购物、休闲、文化餐饮于一体,人文与自然景观兼备的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大公园。
历史文化厚重,现实景观丰富的黄鹤楼,成为武汉一处标志性景观,成了来汉宾客必到的打卡地。作为家乡人,我自然不会放过任何机会,探亲访友、出差公干,每次到武汉都会游览黄鹤楼。
武汉的黄鹤楼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这些楼阁都因历史悠久,景致秀美,身世传奇,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向往之所。许多诗文名篇因此而生,而这些楼阁又因名篇佳句而更加声名远扬。关于“江南三大名楼”的名篇,代表作当属崔颢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所以,要谈论黄鹤楼,当然要说说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与黄鹤楼相互成就的事。崔诗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代最不缺的就是诗人,什么诗仙、诗圣、诗豪、诗魂、诗魔、诗鬼、诗佛,多了去了。在他们一众诗人中,崔颢本不显得特别。然而,他的这首《黄鹤楼》名声大噪,有人认为它是七律的最优范式。南宋的严羽更是在其《沧浪诗话》中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其实,按七律的戒律来衡量,《黄鹤楼》中的拗句和重字都是犯了大忌。然而,崔颢在造境、造意方面乃是行家里手,他营造的仙人乘鹤悠然不返的寂寥以及由此引起的失意和失落,让人平添出一番道不清的感怀和思绪,什么拗不拗的还有谁去计较呢?而所述的晴川历历在目、芳草萋萋可见,更增添了人们对仙人何在的悠思。由此而引发的思乡之情,怎能不让人愁绪不断?崔诗之妙就妙在它深邃的意境上。
《黄鹤楼》的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就妥妥地把读者抓住了:这是说的怎么一个事?乘鹤的昔人是谁?他去哪儿了?
神话就是神话,传说只是传说,自然不必将它当作史实来考证。但读者总是好奇的,都想知道这到底是咋回事。关于仙人乘鹤的神话有多个版本,其中有一种说法编得比较圆满。说的是从前有一位姓辛的先生,在江边以卖酒为生。有一天,小店里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衫褴褛的客人,他神色从容地问辛先生:“您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没有因为来人寒酸而有所怠慢,热情地盛了一大杯酒奉上。然而,客人喝完酒付不起酒钱就告辞了。此后半年,客人几乎每天来店里喝酒,辛先生照常接待,不因为他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有一天客人对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只好画一幅画相送。”说完,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黄色的鹤。接着,客人一边击掌,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竟然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们看到这种奇妙的事情,心情大好。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争相来这里喝酒观鹤,辛先生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画鹤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您是我的大恩人,我要永远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此而来!”接着便取出竹笛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降,墙上的黄鹤驾起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了天空。
辛先生为了感谢和纪念这位客人,便在酒店处盖了一座楼,取名黄鹤楼。
神话传说寄托的是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而现实中关于黄鹤楼的名人佳作和名人故事,则实实在在地与这座名楼同在。
据不完全统计,黄鹤楼自创建以来,历代众多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的珍贵诗墨篇章,有记录的就多达400多篇,其中不少可称为旷世佳作。
除了前文提到的崔颢律诗《黄鹤楼》和毛主席的词《菩萨蛮•黄鹤楼》外,诗仙李白的黄鹤楼诗最为大家所熟悉。
黄鹤楼景区有一座搁笔亭,它留下了李白登黄鹤楼时的一段佳话。
诗仙李白要登黄鹤楼,许多崇拜者跟随而来。黄鹤楼里的一场笔会即将举行,众人首推诗仙题诗。李白提笔,抬头望楼,见到崔颢的题诗《黄鹤楼》,大为折服,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随之搁下了手中的笔。
后来,这段美谈长久流传。有人还将故事加以演绎,把李白的感叹之词扩充成一首诗《捶碎黄鹤楼》,诗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虽然文学史上对李白搁笔之事存在着一些争议,但也没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不过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崔颢诗的名气倒是越来越大了。
李白叹服崔颢的题诗,但也不甘心,欲与之一较高下,于是创作了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的这首诗当然也是佳作,但他显然是借用了崔颢诗的一些笔法。这就进一步表明了诗仙对崔颢的《黄鹤楼》是真正赞赏的。
李白与黄鹤楼相关的诗还有多首,都为人所熟知。比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望黄鹤楼》: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醉后黄鹤楼》: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江夏送友人》: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音“干”)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由这些诗章可以看出,李白对黄鹤楼可谓念念不忘。不仅李白,历史上慕黄鹤楼之名前来登临的文人大有人在,其中很多人都留下了自己的大作名篇。例如——
贾岛的《黄鹤楼》:
高槛危檐势若飞, 孤云野水共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