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4:19:21 | 浏览:41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自古以来为武汉的地标建筑。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与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岳阳楼齐名。
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的黄鹤楼,始为军事瞭望用途。三分归晋后,国家实现短暂统一。而后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黄鹤楼均为军事设施,主要注重其军事功用而非观赏之用。
图一|元代|夏永|黄鹤楼|纽约大都会艺术馆藏
历史进入唐朝后,黄鹤楼所处的江夏(武昌)为鄂州州治,长期稳定繁荣,也使得黄鹤楼逐渐失去了军事上的意义。加之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高居黄鹄矶上,俯览烟波,仰观白云。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聚会、饮酒、对诗,黄鹤楼也日渐转变成了观赏楼。“楼以诗传”,黄鹤楼的千载盛名正是源于唐诗人崔颢的名诗《黄鹤楼》。
图二|明代|安正文|黄鹤楼图|上海博物馆藏
此后,黄鹤楼历经唐、宋、元、明、清和中华民国。纵观黄鹤楼一千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兴毁无数,屡毁屡建。明清两代更是历经、兵燹、火劫,损毁七次,重建和维修十次,史称“火经三发,工届八兴”。
图三|晚明|江汉揽胜图|武汉博物馆藏
随着近代摄影技术的诞生,黄鹤楼的诸多近代影像也得以保存。这也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研究黄鹤楼近代的历史变迁。
图四|四清居|陈珲藏
图四为清同治黄鹤楼老照片。1860年起,清朝借洋务运动步入“同治中兴”。1868年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拔地而起,该楼发动工匠近千名,耗银三万余两,用时十月乃成。楼高九丈二尺、加铜顶七尺、共成九九之数,表达久久之意。无独有偶,图五为民国时期,发行的同治黄鹤楼明信片。
图五|清同治黄鹤楼|四清居|陈珲藏
清同治黄鹤楼前的喇嘛佛塔,称为胜像宝塔亦称宝像塔,因其色白,又称白塔或元代白塔。1343年由元代威顺王建于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1955年修建武